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马嵬坡之变中,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太子李亨扮演了什么角色?

简介马嵬坡兵变,说是兵变,其实就死了两个人,一个是杨国忠,一个是杨贵妃。据《安禄山事迹》记载,杀死杨国忠的,是一个叫作张小敬的小兵;勒死杨贵妃的,是玄宗最信任的大太监高力士。张小敬,最近因为《长安十二个时辰》大火特火,其实这个人在历史上名不见经...

马嵬坡兵变,说是兵变,其实就死了两个人,一个是杨国忠,一个是杨贵妃。

据《安禄山事迹》记载,杀死杨国忠的,是一个叫作张小敬的小兵;勒死杨贵妃的,是玄宗最信任的大太监高力士。

马嵬坡之变中,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太子李亨扮演了什么角色?

张小敬,最近因为《长安十二个时辰》大火特火,其实这个人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是个籍籍无名之人,他与杨国忠毫无瓜葛,也无血海深仇,他为何第一个冲上去杀掉杨国忠呢?

肯定有人挑唆,谁是幕后大boss呢,会是谁呢?

来看看事变的参与者:唐玄宗、李亨、陈玄礼、高力士、李辅国、张小敬等小兵。

我们用排除法。

第一个排除张小敬。

刚才已经说过了,肯定不是张小敬,因为他没有强烈的杀人动机,而且也不是最终的受益者。他或许对战争有怨言,是这场叛乱让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或许对唐玄宗有怨言,是唐玄宗用人不当,错失了平定叛乱的最佳时机。

但这不足以让他杀人。

第二个排除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玄宗身边最忠诚的狗,他终生陪伴在唐玄宗身边,不离不弃,当唐玄宗失势之后,高力士依然陪伴在玄宗左右。虽然高力士亲手勒死了杨贵妃,但那纯粹是形势所逼,即使他不动手,杨贵妃也会死。

高力士也没有杀人动机。

第三个排除唐玄宗。

这个肯定不可能,唐玄宗爱杨贵妃都爱不过来,怎么忍心杀她呢。

第四个排除李辅国。

李辅国是太子李亨的人。李辅国原名不叫李辅国,而是叫李静忠。他长的奇丑无比,但情商极高,他从小尽心服侍李亨,与李亨建立深厚感情。他四十岁之前默默无名,四十岁之后却突然发力了,后来一举做到了元帅府行军司马,权倾朝野。

他的“突然发力”就发生在马嵬坡兵变之后,可见,马嵬坡兵变必然与他有着莫大的关联,但是以他当时的身份,当时的实力,当时的威望,不足以发动兵变。

第五个排除陈玄礼。

陈玄礼是唐玄宗的人,唐玄宗铲除韦后和安乐公主之时,他是直接参与者,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但陈玄礼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皇位迟早是李亨的,所以他私底下与李亨有密切往来。

《旧唐书》上记载,是陈玄礼发动了兵变,是陈玄礼让人杀了杨国忠,又是陈玄礼逼迫唐玄宗杀掉杨贵妃。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陈玄礼造了天大的反,最后却没跟这李亨北上,而是选择继续跟着唐玄宗去了四川,安史之乱结束后,他又陪着玄宗回到了长安。

他杀了玄宗的女人,难道玄宗不恨他吗?玄宗难道不能杀了他吗?

可是,玄宗却没这么做,依然信任陈玄礼,这如何解释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陈玄礼是被逼迫的,他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排除了上述五个嫌疑人,作案凶手就水落石出了,没错,就是李亨。

李亨的作案动机最大。首先他最恨杨国忠,这个恨甚至不亚于对安禄山的恨,杨国忠倚仗玄宗的宠信,整天耀武扬威,丝毫不把李亨放在眼里,李亨早就想除之而后快了。

其次士兵有情绪。玄宗逃跑是秘密进行的,逃窜之前,绝大部分人并不知情,包括这些负责保卫的士兵。士兵们稀里糊涂的就出发了,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他们根本没来得及向老婆孩子道别。

当士兵们得知要逃往四川,而且再也回不去,老婆孩子极有可能死于战火之后,那种悲愤的心情可想而知。

再次,李亨恰恰抓住了时机,将士兵悲愤的情绪引向了杨国忠,这个他最想干掉的人。他让李辅国等亲信在士兵中大肆散布谣言,说是安禄山之所以发动兵变,就是为了铲除杨国忠,只要杀掉杨国忠,叛乱就停止了。

谣言四散开去,很快士兵们都知道了,本来情绪激动的他们,在谣言的鼓动之下,群情激愤地冲向了杨国忠,将杨国忠砍的稀巴烂。

然后,士兵又将矛头对准了杨贵妃,斩草要除根,留下杨贵妃,早晚是个祸患,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

唐玄宗无可奈何,为了平息众怒,为了自由,他只能选择牺牲爱情。

谢谢邀请。

安史之乱,冲击了唐玄宗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儿女梦,他不为国家利益的大局着想,积极平叛,而是采取消极的对策,退守四川,偏安一隅。这样的结果,势必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因此遭到大臣和军队的反对。在退走到马嵬坡的时候,众大臣和将军们一致认为,造成今天安禄山反叛,天下大乱的局面是杨国忠,杨玉环兄妹误国造成的,异口同声要求玄宗杀死杨家兄妹,大势所趋,李隆基只好听命于事态发展,无奈的杀了杨家兄妹。

接下来,众大臣要求太子李亨留在长安,领导平叛救国,太子李亨是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被推上皇位的,史称肃宗,并不是有意逼父亲退位,蓄意政变。肃宗既位后,重用大将郭子仪,郭作战有方,英勇杀敌,终于斩杀安禄山,平定了安史之乱,稳定了唐朝李家江山。

马嵬之变应当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政局客观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杨国忠依仗玄宗的宠信长期专权误国,上至太子集团、下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怨恨他,甚至连叛军都打着诛奸相的旗号,可见杨国忠已经是众矢之的,杨贵妃则更多是被连坐而死。

马嵬之变可以说是从六军军士到太子集团等各阶层、各势力的一个合力的结果,太子李亨参与并支持了这次行动,而且享受到了兵变最大成果,但不能说是诛奸相、杀贵妃是他主动故意策划的。

皇太子李亨和杨国忠有着尖锐的矛盾

皇太子李亨和宰相杨国忠之间是存在着激烈矛盾的。早在东都洛阳沦陷时,唐玄宗曾和杨国忠商量,准备自己亲征,派太子监国。杨国忠非常惊惧,于是让杨氏姐妹哭诉于贵妃,请杨贵妃出面劝阻玄宗,事情果然成功。但这也反应出太子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因此当舆论出现要诛杀杨氏家族的呼声时,李亨是乐见其成的,甚至在必要时刻他会亲自参与支持,以此为自己消灭最大的政敌,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皇太子李亨支持并参与了马嵬之变

马嵬兵变的主要目的在于铲除权相杨国忠,而非通俗小说里渲染的为了杀杨贵妃。由于杨国忠是皇太子李亨的最大政敌,李亨显然是支持并参与了这次兵变的。《旧唐书》的杨贵妃传记里记载了: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这个说明掌握禁军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决定发动马嵬兵变之前,是知会并且主动争取了太子的支持,并与之秘密协商。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亨在这里是被动方,他接受和支持了这个行动,而不是他去挑唆和鼓动陈玄礼发动兵变。因此,从这里看得出他并不是兵变的主谋和策划者。

当时另一位宰相韦见素在《旧唐书》的传记里记载得更清楚:

次马嵬驿, 军士不得食, 流言不逊。 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 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

皇太子李亨是马嵬之变的最大受益者

马嵬之变发生后,宰相杨国忠被诛,杨氏家族被斩草除根,杨贵妃被逼**,唐玄宗可以说威信扫地毫无尊严;而政变最主要的发起人陈玄礼为了表达自己对玄宗的忠诚,也没有利用政变为自己谋求政治利益,而是始终守护在失势的玄宗身边。

面对着江山沦陷、爱妃身死,年迈的玄宗已经失去斗志,他为了逃避痛苦,急赴蜀地以求平静。就在玄宗准备赶路时,当地的父老迅速集结起来试图挽留玄宗,玄宗着急赶路,于是派皇太子李亨出面抚慰百姓。

此刻是玄宗的君权最为衰弱的时候,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李亨的太子集团抓住这个天赐良机,迅速劝他以“父老牵马请留”的理由摆脱玄宗的控制,北赴朔方,成为唐政府抵抗叛军、收复江山的新的领导人和精神领袖。李亨撇开玄宗,直接在灵武自立为帝,远在蜀地失去君权民心的玄宗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被迫成为了太上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