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攻略 > 正文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简介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曾评价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萧何曾评价韩信“国士无双”,甚至对刘邦说;“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由此可以看出,萧何对韩信...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曾评价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萧何曾评价韩信“国士无双”,甚至对刘邦说;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由此可以看出,萧何对韩信的能力异常推崇,认为刘邦如果不重用韩信,这一辈子只能在汉中之地卧着。反之,如果想要冲出汉中,与项羽一决雌雄,那只有重用韩信才能做到。

事实也证明,自从刘邦登台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转战千里,灭魏国、破代国、定赵国、平齐国,最后还在垓下之战中,一举攻击败了霸王项羽。可以说,韩信的确堪称当时绝顶军事奇才。

那么,年轻时的韩信没人脉,没资金,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官职,他又是从哪儿学会的军事本领呢?这就要从韩信的身世和经历了说起了。

第一、韩信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贫农,而是落魄的贵族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韩信是一个贫苦出身的子弟。这一点,《汉书》中也表示了赞同,并且说;

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汉书》

因为没当官,又不会经商,所以韩信为了生活经常在别人家蹭吃蹭喝。

乍一看来,韩信的生活非常惨,但仔细想一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因为司马迁和班固(汉书作者)随即表示,人家韩信是在一个亭长家蹭吃蹭喝的,而且人家韩信还是一个不事生产,每天只会带着佩剑在街上闲溜达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并不一个普通的平头老百姓。原因在于,秦汉时期,佩剑是贵族的专属,《左传》中曾记载了一个事件,楚庄王因为宋国杀了自己的使者,愤怒之下,飞奔出宫殿,准备亲自出征。这时由于忘了携带佩剑,他的奴仆连忙捧着佩剑赶了出来。

从此事可以看出,佩剑相当于现如今的奢侈品,而且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佩剑也成为了阶级的代表产品。

到了秦始皇统一华夏,六国的贵族纷纷失去了经济来源,变得落魄。不过,由于他们也曾是贵族,放不下身段,一直还是战国时期的打扮。韩信也是如此,虽然身穿布衣,但也佩剑,这就相当于每天无所事事的穷人挎一个LV的包,戴一块百达翡丽的手表,也难怪当时的人讥讽他。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韩信的贵族身份。韩信白吃白喝不给钱被亭长夫人赶出家门后,遇到漂母,漂母给了韩信一口饭,韩信感恩戴德的说将来一定报答(这里吐槽一下,人家亭长养了你韩信好几个月,你也不说报答,真是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漂母说了一句;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

我只是可怜你是王孙后人,才给了你一口饭吃,不用你报答。

既然韩信身份搞清了,那么最初的学识来源也就清楚了,那就是家传。

古代王公贵族,或者豪门世家都有自己的藏书,而且经常是秘而不宣,根本不对公众开放,由此垄断知识。韩信既是王孙后人,那么,他的家中也一定会有一部分藏书,由此学会一些兵法。这在后来平定赵国时背水一战也可以看出来,韩信确实熟读兵书战策。

第二、韩信事业上最大的贵人不是漂母、不是萧何,而是项羽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无数人。还有一句话是;实践出真知。

只读书,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不可能成为享誉后世的帅才。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三国时期,蜀汉的马谡都是典型的代表。所以,韩信也一定会有实践检验知识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韩信在项羽帐下的时候。

韩信最初投奔的是项梁,可惜项梁在定陶战死。项梁死后,韩信成为了项羽的部下,任执戟郎中。后来,韩信成为齐王后认为这个官职太小了,所以后人也认为项羽不识英才,但实际上的情况是项羽也非常重视韩信。

韩信刚刚投到项羽的部队,既不是项羽的同族,也没有立下大功,又不像英布、蒲将军一样带来了数千士兵。所以,在这种情况和背景下,项羽根本不可能立即提升韩信为将军。

不过,此时的项羽还是任命了韩信为执戟郎中。所谓执戟郎中就是宫廷宿卫军的首领,战争时期,相当于中军大帐的守卫人员,将军的心腹。在这里,韩信可以亲眼目睹当时军事才能超绝的霸王项羽每一次军事部署,以及战争成果。

韩信也曾说过,自己向项羽提出计策时被拒绝了好多次。这说明,项羽也有意培养韩信,否则为了耳根子清净,早已经把他调走了。

也正是在这里,韩信完成了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但却因为看不出项羽对他的信任和栽培,反而选择了逃跑,投奔了刘邦。

第三,才能的试水

韩信投奔汉中的刘邦后,刚开始混的比在项羽手下还惨。但此时的韩信已经具备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逐渐的引起了萧何的重视。

后来,韩信因为不受刘邦重用,准备再次逃跑,结果萧何月下追韩信,终于引起了刘邦的重视,最终被拜为大将军。

刘邦出汉中,定三秦,采用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但实际的操作还是有刘邦亲自指挥。刘邦彭城之败后,韩信再献战略规划,由刘邦在荥阳一线抵抗项羽,自己率军北上,平定代国、赵国、齐国等地区,然后合击项羽。

此时,刘邦同意了韩信的战略,韩信也因此得到了一支军队,开始了自己纵横天下,剪除群雄,消灭楚霸王项羽的辉煌人生。

综合来说,韩信虽是贫民,但因为家族传承的原因,人家起点本来就很高,而且还得到了项羽的重视,得以见到项羽巨鹿之战,以及其他大战的完整规划,最终在实践之后才成为了一代将才。

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市清江县)人。生年不详,死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死时年纪应该不到四十岁。

韩信是是秦汉时期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更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他的“胯下之辱” ,“萧何月下追韩信”,“十面埋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等传奇故事,是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历代的论者,都认为他是一位抱负远大、足智多谋、极擅“万人敌”的大将之才。

韩信生逢秦末汉初的动荡岁月。秦始皇鹰瞵虎视,横扫**,统一天下,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大势的。但由于他大兴土木、行苛政、残酷压榨广大底层劳动人民,使原本就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愈发激化,因而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覆亡。秦亡后,天下大乱,早已灭亡的六国余孽(诸侯)死灰复燃,曾经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又一次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这一动乱纷争的角逐中,韩信闪亮登场,并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不仅展现了他高人一筹的军事才能,也为中国古代军事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华章。

韩信是西汉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刘邦、吕后诛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一身的军事本领是跟谁学来的?

韩信自幼家贫,孤苦无依,常乞食于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韩信出身贫贱,没有官职,又不会经商谋生,既没钱也没有固定职业, 整天挎着把破剑在街上东游西逛,一到饭点就跑到熟人家蹭吃蹭喝,“人多厌之者”,没少受人白眼。这样一位穷困潦倒、三餐不济、没钱、没人脉的草根贫困青年,哪有学习兵法的机会和条件?而且从军前也没打过仗,毫无军事经验,怎么一横空出世就能纵横天下、所向无敌了呢?

据史料记载,韩信虽身为“布衣”,但平时身上却佩着把剑,而且《史记·淮阴侯列传》还记载,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反秦后,韩信前去投靠,请注意,他投军时是“仗剑从之”——带着宝剑去参军的。这个信息告诉后人,韩信是贵族后裔,他是有贵族身份的,虽然其家道早已中落,但贵气仍存。因为在那个时代,剑是身份的象征,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佩剑,平民是用不起剑的。而且据史料记载,韩信少年时家里很穷,吃口饱饭都很难,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却腰挎宝剑,手捧一册兵书 ,在路边聚精会神地看,嘴里还念念有词......由此可见,他虽身无分文,但却胸怀大志,即便在困厄之际,仍不忘苦读兵书,可见他超高的军事才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长期坚持学习、日积月累的结晶。

不过,未遇时的韩信,既不能考上公务员混个一官半职,又不能“行商坐贾”发家致富,整日里挎着把宝剑,“从人寄食”,就是到别人家去混饭吃,所以人们大都很鄙夷、讨厌他。

当地有个屠户,膀大腰圆,一身蛮力,想戏弄、欺辱韩信,就说:“你长得虽然长大,却经常佩刀带剑,这是因为你胆小,借此壮胆。你若是有胆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若胆怯不敢刺,就从我的胯下(两腿间)钻过”。韩信看了那人一眼,旁人以为他要动怒,不料他却真的匍匐在地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

当韩信击灭项羽,被刘邦封王、衣锦还乡后,还特地召见当初侮辱他的那个屠子,那人吓得瑟瑟发抖,没想到韩信既往不咎,还封他为巡防、缉捕盗贼的中尉 , 韩信对左右解释说:“这人是个壮士,当年他当众羞辱我时,我何尝不能一剑杀了他,但那是匹夫之怒(勇),又有何用呢?杀人偿命,反而会坏了大事,所以我才忍让了他”。从此事可以看出,韩信虽出身寒微,却“所挟甚大,其志甚远”,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不凡人物,不因小不忍而乱大谋。

公元前208年,韩信终于等到了施展其军事才干的一个大时势,是所谓“时势造英雄”。这年,在率先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的感召下,项梁、项羽起兵响应,率军反秦。在项梁率军渡淮河北上时,韩信携剑投军。项梁被秦将章邯斩杀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不太喜欢他,只给他封了个执戟郎中的小官职。他几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项羽均未采纳,他很失望。当刘邦在巴蜀时,韩信离楚归汉,但也不受汉王重用,只当了个治粟都尉(管理粮仓的小官)。韩信毕竟没有打过仗,没有名气,也没有得力的人举荐他,所以不论是跟项羽还是转投刘邦,一直郁郁不得志,先做执戟郎中,再做“连敖(负责迎来送往的小吏),最后做治粟都尉(粮仓管理员),都是不能带兵打仗的职务。

直到他遇到其生命中的贵人萧何,才改变了命运、鱼化为龙,一跃成为改写历史的风云人物。

举荐韩信的恩人就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萧何是刘邦的故旧、挚友,也是最早追随刘邦起义的人,而且一直替刘邦管理后勤,相当于刘邦的管家,后被封为丞相。韩信身为治粟都尉,自然要向领导萧何汇报工作,两人因工作经常接触。韩信和萧何闲谈时,谈到天下大势与杀伐之策,说的头头是道,见解不凡,萧何奇其言,深感佩服。也就是觉得韩信智虑深远,绝非一般人,于是主动和他交往。两人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萧何对韩信的才华颇为赏识,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他,但并未引起刘邦对韩信的重视。

这个时候的刘邦处境并不好,屡战屡败,前途黯淡,因此麾下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他而去,或投项羽,或自起炉灶,都另攀高枝去了。韩信见刘邦不重用自己,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所以在赴南郑的途中也乘机离开了汉营。

当时,身为汉王丞相的萧何,听说韩信也开小差溜了,来不及告诉刘邦一声,就亲自策马追赶。有人向刘邦报告说:“丞相也逃走了”。刘邦又气又急,犹如失去了左膀右臂一般。过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又喜又怒,喝骂道:“你为何弃我而去” ?萧何说:“我哪敢逃走,是着急去追赶一人,来不及通报大王您了”。刘邦问你去追谁,说追韩信,刘邦一听又生气地骂骂咧咧道:“这几日逃掉数十个将领,你都不追,跑了个韩信,你却屁颠颠去追,这不是撒谎骗我吗”?萧何严肃地说:“不是,其他将领都是普通人才,到处都有,跑就跑了呗,有什么好追的;韩信和他们不一样,他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大将之才,你若打算永远只做个汉王,没他也行;你若想争夺天下,那就非得有韩信这样的大才辅佐了”。刘邦问韩信到底有何非常之处。萧何只用了四个字来评价他——“国士无双”。所谓国士,乃一国中最拔尖、最独一无二、最优秀的顶级人才。韩信这人是个能“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的军事奇才,他生来就是打天下的人,是能帮助您扫灭群雄、夺取天下的高人,如果您有此雄心壮志,就一定要重用韩信。

萧何好不容易说服了刘邦,遂下令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坛拜韩信为大将。事毕,刘邦亲自向他请教争夺天下的大计,韩信果然有真才实学,他全面分析了楚汉争霸的客观形势,提出了击败各路诸侯以及项羽,最终实现统一的详细步骤。刘邦大喜,按照韩信的计划,部署诸将准备向东进军。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很快就展现出自己超拔流俗的军事天才,他率军平定关中(三秦),迫降韩、魏,俘虏魏王豹,接着千里奔袭,率军攻赵,以寡击众,以一万之众大破二十万赵军,阵斩赵军统帅陈馀,活捉名将李左车和赵王歇。接着,他不顾大局,挥师攻齐,害死了已经说服齐王归降的著名辩士郦食其,一举灭掉了齐国。彼时的韩信,屡建奇功,麾下兵多将广,被刘邦封为齐王。垓下一战,韩信助刘邦击灭项羽,底定天下。

韩信确实是秦末战乱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大才。但他的军事才能从何而来,萧何又是怎样发现并认识他这个人才的,史料并无记载。一个人才的显露、脱颖而出,无非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另一个是实践。当时的韩信或许已经有了知识储备,但在实践中还无突出表现,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具体实践的机会,所以他的表现在认识上。他的见识和谋划可能确有高明之处,所以萧何与他略微交谈,就认定他是一个古今罕有的奇才,因而一再向刘邦举荐。

好在韩信不是赵括,他不仅能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的他一旦有机会率军作战就计谋百出,战无不胜,屡建奇功 ,可见他不仅有军事理论,而且有军事天赋,否则刘邦轻率地任命一位从无实战经验的人做大将可就要冒极大的风险、甚至会输光老本的。

【插图源自网络】

这其实就是“汉代史”的弊端所在了,其实不止是韩信,包括刘邦、萧何、张良等人,在秦末农民起义之前的事迹近乎于无,却又横空出世,让人匪夷所思。

记载汉代的历史的史书,最先要参考的便是《史记》,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汉代的兴盛,和两个人有着绝对的关系,这俩人便是萧何和韩信:

“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

俩人一文一武,开创了大汉的原始局面。

但萧何又与韩信不同,萧何当年在沛县算是官僚阶级,比刘邦的身份都要高,而萧何极有可能是贵族旁系,说不上身份显赫,但却远高于平民。

而韩信,则一直被认为是“平民百姓”,

其实韩信未必是真正的“布衣”,司马迁的原话是韩信“虽为布衣时”,这就意味着韩信可能是家道中落的贵族子弟。

不然的话,韩信脑子里的大量军事逻辑和兵法基础就没办法解释了,这其实就和后世的刘备卖草鞋是一个道理,虽是布衣,但却超群。

在韩信出道参军前,他最著名的故事便是“胯下之辱”。

韩信是一个性格很鲜明的人,即便透过寥寥几字,都能一眼看得出他的城府,韩信孤傲、高冷,但却身家贫穷,又拉不下面子与人干架。

当年人家南昌亭长的老婆悄悄地“克扣”了韩信的饭菜,韩信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守卫尊严,一气之下就走了,就这一点,韩信就与刘邦不同,若是为了生存,刘邦才不会意气用事,简而言之,韩信的“情商”不高。

但就是这种人,赤子之心很强,找到了适合的领域,说不准便一飞冲天。

于是韩信便参了军,他所投靠的,正是当时名动中原的楚人项羽的军队,项羽武可万人敌,谋也无人比,韩信很崇拜这样的强者。

当世人饿着肚子只想讨口饭吃的时候,韩信也饿着肚子,但他心里想得更多,他想要和“偶像”一起实现反秦大业。

可谁知道,不久之后,韩信的“理想”粉碎了。

加入项羽,这是韩信的“正式”出道,就连先前加入项梁,这都不算是韩信的出道,史书对他的描写由此开始清晰,看着就像是真的“天才横空出世”一般。

但切勿真的这样想,任何一个天才,都是需要人生历练和沉淀的,当年韩信其实已经成为了项羽的“次要心腹”之一了,但这其中奋斗的过程却没写,由此可见,韩信的很大一部分“简历”,就已经在史书上丢失了。

项羽当时天下无双,严格意义上的大秦颠覆者,正是楚霸王项羽。

韩信跟随项羽,他想的是,项羽能够重用他,二人共同扫荡群雄,但很不巧,韩信很傲,项羽更傲,在项羽的一生中,他手下的人,唯有执行,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决策。

时间久了,韩信内心对项羽生出“不满”,加上项羽的深度打压,高傲的韩信决定再次寻找自己的明主,不过放眼中原,这个人选暂时也是不确定的,而他就刚刚好先到刘邦的汉军麾下,当了一个小吏,可以说是毫不起眼的小吏。

或许韩信在潜意识里,是想辅佐刘邦的,因为他知道刘邦乃是一个没有背景的诸侯王,和贵族项羽自幼文武熏陶不同,刘邦已经是布衣了,但他依旧能拉拢如此多的人才。

虽然韩信在某种程度上会鄙夷刘邦,但适逢乱世,也只有跟对这样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于是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下,韩信和萧何开始结交了,韩信在汉军中被“发现”,一开始是因为夏侯婴,夏侯婴看出了韩信这个人有点东西,于是推荐给刘邦。

但是刘邦嘛,他能看得出什么东西来呢?只能敷衍了事,倒是萧何对此上了心。

萧何确定了这韩信是人才,也知道了韩信的遭遇,于是以他的名义推荐给刘邦,刘邦在一开始不在意,时间久了,韩信看出来了刘邦的“目中无人”,于是趁着汉军将领逃跑,自己也跑了。

当萧何知道了这件事,就连忙去追,也正是因为萧何出营,搞得刘邦患得患失,于是他才听了萧何的话,真正地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在汉军中是属于有奇遇的,一下子成为了大将军,但实际上,汉军当时武将人才真的不多,韩信的“还定三秦”,乃是汉军的救命之计。

一直到还定三秦,搞定项羽安插的三个诸侯王之前,刘邦都还是对韩信存疑的。

刘邦虽然广纳人才,但刘邦的生命轨迹中不难发现,除了与他一同患难的那些心腹,凡是出身布衣的,刘邦都很“轻视”,他重视的是那些贵族的后裔,换个角度说,刘邦也属于是旧贵族的“拱卫者”。

但在还定三秦,击败了项羽的阳谋之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大变,他才发现,韩信真的是个难得的人才,兵法之缜密,计谋之精巧,和韩信的为人处事简直天壤之别。

韩信做人交际不行,本来说就混不下去了,可是军事却强悍无比,实在是让人难以分析。

这一战后,汉军奠定了以韩信为首的军事联盟,而项羽知道了他曾经的郎中韩信当了汉军的大将军,也是郁闷无比。

其实楚汉相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韩信和项羽的争斗,刘邦只是作为汉军的最高统治者,享受了一切利益。

韩信在一系列大战中,不断开创自己的巅峰,项羽对他爱理不理,他便让项羽望尘莫及。而刘邦此人,面对信得过的人才,也是高度放手,韩信有着被信任之感,更加为刘邦卖命,一来二去,项羽倍受压力。

彭城之战,这一战乃是刘邦处心积虑准备的一场联盟大战,是刘邦主导的。

刘邦联合其他几个割据诸侯王一同组了数十万联军,就是想试一下击败项羽,但谁知道,刘邦以高出项羽几倍的兵力还被打得父亲和老婆都被抓走了,可以说是憋屈坏了。

在彭城之战后,韩信迅速救火,又击败了项羽,让项羽暂且退军。

彭城之战后的汉军形势是严峻的,因为之前刘邦的联盟已经崩溃,全部投降项羽。

但不是难破的局,又怎么会显现出韩信的天才,韩信在这一系列艰难的环境中,扫荡天下,从魏国再到齐国,一一破灭,整一个秦末争霸,有资格说扫荡天下的,唯有韩信和项羽罢了。

而在韩信连续扫荡六国之际,刘邦和他之间爆发了一些巨大的矛盾,因为韩信逐渐混成了一个顶尖诸侯王的样子,刘邦很害怕,于是便夺了韩信的兵权。

这其实是在赌,刘邦在赌韩信会不会愤怒自立,如此一来的话,便是三分天下的局面,项羽不会亡,刘邦也不会赢,甚至会成为那个唯一的淘汰者。

所幸刘邦赌赢了,韩信一来没有想着称帝做祖,二来只想着击败项羽,以此来挽回内心的骄傲,因此在第一次在被刘邦多走兵权之后,韩信仍旧依附于刘邦,以至于在垓下之战彻底绝杀了项羽后,还是被刘邦夺走了兵权,这一次的架空,是最后的架空。

韩信的落幕是悲哀的,是戏剧性的,和他的出场一样,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无从深究。

最后的韩信更是无奈,被吕后设计杀害,一代英杰韩信落得如此下场,也是世人所想不到的。

而关于韩信的种种,在历史上也是因为巨大的空白和断层让他显得依然不够具象,韩信的出道前、身后事,也不是史书轻飘飘记载得那么简单。

当然,最后不得不说的是,韩信遇到刘邦,这是他一生之幸,也是他一生之劫,在韩信的心中,和落魄的贵族张良一样,只想重现诸侯时代的威风,而不是想着自己称帝做祖,可惜时代变了,韩信的坚持却没有变。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最新文章